家人一起用餐
是一種凝聚的儀式感
同學媽媽婚前跟他說:
自己煮飯,比較像家
我被這句話給困住了
早餐要吃
幾乎是很多人的共識
成長學習中的小孩,
也是這樣被老師請求家長做到讓小孩在家吃完早餐再上學
分量不多沒關係
重點是有吃就好
外食比較油膩
容易偏食、沒吃足青菜、
被養成重口味
也比較花錢
小小孩時期
小孩吃得較慢些
也常常會遇到要大便
在外面餐廳吃很有心理壓力
很多因素考量後
我也就接受盡量習慣在家煮、在家吃
也練就快速煮一餐
一菜一肉一湯
很少樣但總是比較健康
所以菜量肉量湯量不能太少
最近看了一本單親爸爸紀錄和兒子相處1千天日子的書
離婚第一年失志,2人作息很不正常
直到爸爸覺得要重新振作的第一步:
先從自己煮三餐開始
一起吃飯總有些話可聊可分享
時間湊在一起
家的感覺也就慢慢找回了
國高中後
也漸漸教會小孩,父親小時候的家常菜
一種技藝(記憶)傳承
一種就算小孩長大離家
除了吃外食,也懂得用其他方式進食
不過職業媽媽下班後還要作晚餐
很容易變成多一項負擔
能準時下班接小孩,就已經急急急了
自己以為為了他們好
但為了掌控一切時間內完成
又要達到準時上床
好像演變成平日晚上就是催催催
還被當成:自己愛做還嫌別人不體諒
沒想到我也長成世俗定義的怨婦,情勒的媽媽了
煮三餐的原本用意是好的
但和所有做事態度一樣
如果不是心甘情願,
如果最後反而會埋怨別人
可能也要想想值不值得為別人而做了
要"歡喜做甘願受".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